2010年9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及张志旻秘书、基金委化学部陈拥军副主任、杜灿屏处长、黄宝晟处长一行5人到我校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实地考核工作。考核工作会在化学馆103会议室进行。学校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创新研究群体全体成员、bwin必赢主要党政负责人参加了考核工作会。工作会由基金委化学部陈拥军副主任主持。 学校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向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院士一行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基金委化学部陈拥军副主任介绍了考核的程序和要求。“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冯小明教授汇报了创新研究群体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工作规划。在仔细听取了创新研究群体的汇报后,姚建年副主任一行就创新群体的工作目标、各研究方向的协作、科研平台和硬件保障等进行了提问并认真听取了解答,并对群体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之后,姚建年副主任一行对创新研究群体的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同创新群体的研究骨干秦勇教授、余孝其教授、胡常伟教授、游劲松教授、陈应春教授进行了座谈。李光宪常务副校长向基金委对我校工作的长期关心和支持表示了感谢,并表示学校要从各方面加大对创新研究群体工作的支持,把创新研究群体建设好。 在实地考察工作进行期间,校长谢和平院士会见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副主任一行。
“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创新研究群体简介 四川大学有机合成化学早期研究是在建国初从美归国的赵华明教授和后来的
谢如刚教授等带领下,余孝其、游劲松、胡常伟等在酶及模拟酶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经“211”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学校交叉学科中心建设,引进了冯小明、秦勇、陈应春、
刘波等博士,在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其应用和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方面创建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各成员之间通过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形成了教育部创新团队,逐步凝聚了“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研究的创新群体。创新研究群体主要研究方向为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其应用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酶及模拟酶催化和计算化学研究。学术带头人为冯小明教授,学术骨干为秦勇教授、余孝其教授、胡常伟教授、游劲松教授、陈应春教授。另有10余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在各研究方向。 群体2005-2009年五年来,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共计20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140篇,包括Nat. Chem. Biol.1篇 (IF 14.61), Angew. Chem. Int. Ed. 17篇 (IF 11.829), J. Am. Chem. Soc. 10篇(IF 8.58), Coord. Chem. Rev. 1篇(IF10.566), Nat. Prod. Rep. 1篇(IF7.450), Chem. Eur. J. 22篇Chem. Commun.9篇(IF 5.34), Green Chem.4篇(IF 4.542), Adv. Synth. Catal.12篇(IF 5.619), Org. Lett. 15篇(IF 5.128), J. Org. Chem. 25篇(IF 3.952);授权发明专利11项。主编和参编专注10部,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 2010年已接受及刊出的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59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 (IF 11.829) 5篇,J. Am. Chem. Soc. (IF 8.58) 4篇,Chem. Eur. J. (IF 5.382) 13篇,Chem. Commun. (IF 5.504) 6篇,Org. Lett. (IF 5.42) 10篇,Adv. Synth. Catal. (IF 5.187) 2篇, J. Org. Chem. (IF 4.219) 2篇,J. Comput. Chem. (IF 3.769) 1篇,Org. Biomol. Chem. (IF 3.762) 6篇,Tetrahedron (IF 3.219) 3篇,Bioresource Technology (IF 4.253) 2篇,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IF 3.564) 1篇J. Comb. Chem. (IF 3.45) 1篇, J. Mol. Catal. A-Chem (IF 3.135) 1篇, Eur. J. Org. Chem. (IF 3.096)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