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四川大学化学学科创建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10月27 -28日进入新的热潮。应bwin必赢邀请,“超分子化学之父”的法国化学家、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Organic Letters 主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mos B. Smith III教授,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副主编、加州理工学院Gregory C. Fu教授,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主编、耶鲁大学Scott J. Miller教授,Tetrahedron: Asymmetry日本地区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Tamio Hayashi教授等访问bwin必赢,在化学馆321报告厅做了5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报告厅座无虚席,学术交流气氛极其浓厚。
Jean-Marie Lehn教授以“Perspectives in Chemistry: Molecular – Supramolecular – Adaptive Chemistry”为题,从化学分子层面出发逐步引入超分子化学,介绍了超分子化学及自适应化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激发了在座老师和同学的浓厚兴趣。
Amos B. Smith III教授以“The Nodulisporic and Nahuoic Acids: Architecturally Challenging Synthetic Target”为题,介绍了其研究小组近几年在Nodulisporic and Nahuoic Acids合成路线及其反应探索优化方面的精妙策略,同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Tamio Hayashi教授则以“Chiral Diene Ligands for Asymmetric Catalysis”为题,介绍了其自主发展的手性双烯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广泛应用,反应的高效性和多样性引起了在座老师和同学极大的兴趣,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Gregory C. Fu教授则以“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 A Radical Alternative to SN1 and SN2 Reactions”为题,从简单的亲核取代反应出发,讲述了其小组在反应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其提出的自由基机理与传统的SN1 and SN2反应机理有很大的不同,引发了在座老师和同学的强烈关注。
耶鲁大学Scott J. Miller教授做了题为“Peptide-Based,Possibly Biomimetic Catalysi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小组在利用仿生催化合成复杂分子及天然产物和不对称催化方面的工作。Miller教授在报告过程说到其课题组利用生物相关结构和过程提出的体系结构和设计原则试图发现新的反应,并应用新的原理来选择性地合成复杂的天然分子,目的是从实用、基础和跨学科角度推进化学领域。
五位知名化学家在讲解过程中语言幽默风趣,激起了在座老师和同学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五位化学大咖除了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还分别耐心听取了bwin必赢相关学科青年学者的工作汇报,并逐个点评,指出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勉励青年学子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并给四川大学化学学科如何进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Jean-Marie Lehn:Jean-Marie Lehn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化学专业学士及博士学位,博士后师从美国哈佛大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B.Woodward,现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同时任职法国学院(College de France)教授,是法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Jean-Marie Lehn教授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果,被誉为“超分子化学之父”,与美国科学家Donald Cram和Charles Pedersen共获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Amos B. Smith III:Amos B. Smith III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Nature Index收录期刊Organic Letters主编,一直致力于天然产物合成、生命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他的实验室已经合成了超过75种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另外,他与多位科学家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成功设计和合成了非肽类的神经肽激素/递质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的拟肽化合物; 获得能够产生促使肽键形成的催化抗体的半抗原;最早使用计算化模式识别技术分析灵长类动物化学信息通讯的先驱,他的合作项目还包括新型液晶和富勒烯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研究等。他发表(或合作发表)的论文逾500篇。并获得多个奖项,包括Inaugural Fellow, ACS(2009), RSC Simonsen Medal (2008), the Centenaray Medal, RSC (2002), the ACS Award for Creativity in Organic Chemistry (1997)等。
Tamio Hayashi:Tamio Hayashi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197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197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75-1989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合成化学系助理教授;1989-1994年,任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1994-2012年,任日本京都大学教授。2013-2016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2016年5月至今,就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应用及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取得很多重大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在国际刊物J. Am. Chem. Soc.(100余篇),Angew. Chem.(30余篇 ), Chem. Commun.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50余篇。H因子大于90。先后获得Yamada-Koga Prize, Khwarizmi International Award, The Ryoji Noyori Prize, Molecular Chirality Award 等几十项荣誉。
Gregory Chung Wei Fu:世界著名有机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Norman Chandler教授,化学顶级期刊JACS副主编。Gregory C. Fu于198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导师:K. B. Sharpless教授,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9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导师:D. A. Evans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1~1993年于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导师:R. H. Grubbs教授,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93~2012,于麻省理工学院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Firmenich教授;2012~至今,于加州理工学院任Altair教授、Norman Chandler教授。Gregory C. Fu的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不对称催化,至今已在Science, Nature, JACS, 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Scott J. Miller:Scott Joseph Miller 现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化学期刊Organic Chemistry主编,在2016年成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Scott Joseph Miller教授曾一直就读于哈佛大学并与1994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2017年Max Tishler Prize,2016年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2011年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MERIT award,2009年Yoshimasa Hirata Memorial Gold Medal,2004年Arthur C. Cop Scholar Award, 2003年Pfizer Award for Creativity in Organic Chemistry 等。